星期二, 12月 10, 2013

宿醉恩物味噌湯‧極意烹作二方



網友私下傳來俺欲求已久之日本「味噌汁」烹作之方,如下: 

【湯底材料: 沙丁魚亁/鰹魚片。配料: 昆布/豆腐/唐揚(角切)/味噌/蔥花/鰹魚乾磨成的粉 (視個人喜好)
先將沙丁魚亁及鰹魚片用窩慢火輕輕乾炒一下,之後將炒好的魚亁及鰹魚片放進放進熱水裹煮,待魚乾煮至軟身時濾去渣滓,湯底完成。
湯底完成後,先將昆布,放進湯內煮一會,待昆布煮至軟身,這時將豆腐,唐揚再放進湯內煮至水滖再熄火,最後將味噌依個人喜好逐少加至湯內攪拌,加上少許的蔥花,也可依個人喜好加上鰹魚粉,美味的味噌汁完成。味噌要熜火後才加進湯內,如果加進味噌後還不熜火,會令味噌的營養很快流失,同時會令湯味道變酸。
魚亁及鰹魚片不宜炒太久會令湯有焦烤味,魚乾煮至軟身就好不要煮爛,煮爛會令到湯汁有魚內臟的苦味。湯底不用放昆布先煮,最純的湯底不應該有昆布味,因為放了昆布煮會令魚湯底有昆布味,那就不是純淨的湯底了。 
*湯底除了煮味噌汁,也可以用來作關東煮及烏東麵的湯底,基本上湯底是膽,依要作的料理加入材料及其他醬料調味。】 

欲飲一流味道「味噌汁」,香港人喜喚作「麵豉湯」,大家不妨依法自家烹調,一定跟一般即席的「麵豉湯」味道大有分別。老實說,此味東西,香港大部份日式料理都不太會花心機去弄,更者根本一些華藉廚師都少花精神和心機去學弄這味「味噌汁」,交給最低級幫廚去弄已經成為不成文習慣。



其實此方是因為俺曾看日本人氣作家 小川系的那本散文著作─《趁熱品嚐》,其中一篇看到眼都濕的「小呼的味噌湯」,當中那幾段描述煎魚乾的情節,令人知道日本人家庭注重的此湯的味道,各家各法,天外有天。而故事則是寫女主角 小呼回憶兒時接受媽媽調教如何去烹煮味噌湯,因為希望她長大後能天天煮給爸爸喝美味的湯。媽媽不久因乳癌離世,故事散發著抑壓的懷念亡母和亡妻之痛,但卻以輕鬆筆調來寫。結束在女兒出嫁前再為老爸煮味噌湯時的種種回憶往事,教人很難不眼濕。 


故事中有幾點關於烹煮味噌湯上的描述,可能補充了上面煮方的一點細膩地方。小魚乾要摘掉魚頭和黑黑的內臟部份,再把魚身撕成兩半,煎時太淺太老都不行,到按人份傾倒一碗一碗水進鍋子,那便停住,放一晚,至翌晨再將鍋子放上爐上熬湯底。那些隔晚煎好的小魚會滲出一點點汁,散發淡淡魚香,開火煮沸後,收火下味噌,再起火不能煮沸,即將煮沸便熄火。盛上碗時更以選擇可打個雞蛋,這是故事中的描述,看到她沒有提及鰹魚片而且不使用濾去渣滓步驟,重點在小魚乾去頭去內臟和隔晚煎和放水,盛上湯時是可能見到小魚在湯中,可能比較自家家庭喜好。但我們可研究有鰹魚片和沒有鰹魚片熬湯之分別,而俺偏向不使用熬湯用布袋或格渣,而且會隔晚準備先煎小魚乾放水備翌日使用。 


日本家庭,味噌湯可能便是媽媽飯菜的味道記憶,比美嶺南老火湯的味道,一切都是一種愛心的味道,家家不同。

看倌們可能奇怪何以《酒藏浪客》來寫食,但看此欄有三幾年以上的便一定記得,俺曾經撰寫一欄《武士開餐》,一段時間後停寫,乃專門講日本飲食的散文短篇,今日來重執筆一寫「味噌汁」,有點自己亦有久違了的感覺,多得網友亦劍者同道傳來一段「味噌汁」烹作之方引發出此文。 



在相熟居酒屋飲清酒,點嚐牡丹蝦壽司時,記得拜託女侍將蝦頭去放煮「麵豉湯」,那蝦頭膏香滲進熱呼呼湯中,人間美味,解酒解腸更解愁,不愁醉! 


至於飲多了清酒,宿醉,「雞仔胃」般進飲食什麼都吐時,最佳恩物唯「味噌汁」也!慢慢一口一口啜飲,補充身體鹽分和水分,人便逐漸回魂,重新上路。但吾輩頂多家中備即席沖飲之貨色,一定不可能如日本幸福家庭般,有賢妻良母在準備那碗愛心味噌湯。 



日本女人的窩心手法,豈止一碗「味噌汁」,她們是幼承庭訓,媽媽跟在身邊,一代一代教育女孩成長,是將女孩交予菲僱或印僱湊大的,不可同語的成長身教,所謂港女的「公主病」等情況,跟這點社會現象必有關連。而俺想下篇一談日本女生的教養,但可能是屬於酒後「奇談」一類。



沒有留言: